在欧美贸易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一份天价协议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欧洲政坛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协议的核心内容简单粗暴:美国降低对欧盟商品的关税至15%,而欧盟则要付出令欧洲各国领导人难以接受的代价——在未来三年内,欧洲必须斥资7500亿美元购买美国的能源和军火,并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约合9.8万亿人民币)。这笔巨额支出被许多欧洲政治家视为赤裸裸的“保护费”,而非平等贸易谈判的结果。
协议墨迹未干,欧洲大陆便已怒火中烧。法国总统马克龙痛心疾首地表示,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欧洲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强硬姿态,未能让美国感受到威胁。言语间,他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谈判中的软弱表现表达了强烈不满。法国总理贝鲁更是毫不客气地用“黑暗的日子”来形容协议签署之日。德国也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总理默茨绷着脸表示对协议“很不满意”,因为德国经济注定因此遭受重创。
展开剩余65%真正将舆论引爆的是德国在野党——选择党的女领袖魏德尔。她直言不讳地抨击这份协议,称其为“狠狠扇在欧洲脸上的一记响亮耳光”。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形容特朗普与冯德莱恩签署协议的场面,犹如“特朗普大爷悠哉游哉地把冯德莱恩女士当早餐,一口吞下”。这番言论将冯德莱恩的形象钉在了耻辱柱上。其他欧洲小国的领导人虽未发表如此激烈的言辞,但从他们的发言稿中,也找不到任何对协议表示“满意”或“挺好”的客套话。憋屈、窝火、不情愿的情绪,弥漫在整个欧洲。
欧洲各国领导人深知,顶着“欧盟女王”光环的冯德莱恩,此次在美国面前颜面尽失,让整个欧洲大失所望。在这场谈判中,“女王”未能捍卫欧洲的利益,反而像单方面屈服。
然而,协议已经签署,难道就无法挽回了吗?并非如此。目前签署的仅仅是一个初步框架协议,未来几个月才是关键。双方谈判代表需要逐条敲定所有细节条款,并明确15%关税的具体下调时间。在此过程中,满腹怨气的欧盟成员国,特别是法德等领导国家,势必会竭尽所能地寻找突破口,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但他们面对的是以难缠著称的特朗普。这位“交易大师”最擅长在最后一刻变脸,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迫使对方再次让步。因此,即使协议白纸黑字地签署,特朗普是否会半路杀出回马枪,为欧盟增添新的枷锁,谁也无法保证。协议在最终彻底执行之前,都悬在悬崖边上。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社会对欧盟高层的不满情绪由来已久。魏德尔和她领导的德国选择党迅速崛起,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集中体现。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极右翼政党,凭借民众对欧盟的失望和愤怒,在短时间内跃升为德国第二大党。这并非偶然,而是欧洲民众对布鲁塞尔无能政客的大规模抗议。
这份被许多人视为耻辱的贸易协议,如同导火索一般,点燃了欧洲大陆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一方面,冯德莱恩为了维护暂时的和平而被指责“跪美”;另一方面,欧洲的政治风向正在明显右转。这种政治版图的深刻变动,远比一纸贸易协定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复杂。当普通欧洲民众将布鲁塞尔的无能归咎于冯德莱恩之流,并将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魏德尔等批评者身上时,欧洲内部的分裂只会日益加剧。这份被形容为耻辱的协议,已经成为引爆欧洲政治危机的最危险的引信。
"
发布于:四川省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